指揮這一行(三)——劇目策劃

© Marco Borggreve

指揮這一行(三)
——劇目策劃

Inside Conducting (3)
— Program Planning

作者:克里斯多夫·席曼(Christopher Seaman)*

劃樂團演出劇目的重任,一般落在首席指揮和藝術總監身上,而整個樂季的策劃,有如玩大型拼圖。首席指揮與樂團會優先挑選檔期,之後再輪到客座指揮和獨奏家——大多數客座指揮和獨奏家是和樂團有過合作的。邀請新面孔參演也挺好,如果他(她)與指揮或藝術總監相熟,或被指揮和藝術總監都信得過的人了解。若想從媒體報導中知悉客座藝術家的情況,可能不大可靠,因為很多報導所引述的觀點都來自藝術家自己僱用的宣傳助理。

在敲定了“客座藝術家心願單”之後,樂團藝術總監就開始聯繫各藝術家的經紀人,並與他們商談檔期和出場費,待這一結果出來,先前初定的檔期安排則需重新調整。有的藝術家出場費太高,但如果他們喜歡和指揮或樂團合作的話,出場費會降一些。接著,就是策劃曲目這個難題了。首席指揮的意見自然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為他對樂團需要何種曲目的積累有清晰的了解,之後助理指揮和獨奏家的意見也會考慮進去。作為首席指揮,我在斟酌曲目前總會和樂團的藝術顧問委員會(artistic advisory committee)通氣,以知曉樂手們的喜好——這可是很重要的。某些客座藝術家可能會臨時變更曲目,這使得早先的安排又得作調整。這一漫漫過程中,靈活性是少不了的。

一個樂季的整體策劃受諸多因素掣肘。究竟上哪些曲目,首席指揮心裡自然有很強的偏好,但觀眾需要的是樂季保持一種“口味平衡”,即各種曲風、曲種完美調和,還得有點兒探險的刺激感。有時候定一個主題,便可將新作品與大眾熟知的事物聯繫起來。每場音樂會的曲目都需要有所平衡,如果音樂會含有陌生的作品或是世界首演作品,通常較好的做法是與之搭配眾人熟悉的、“令人舒坦”的曲目。

挑選當代曲目得小心行事,因為很多當代曲目太難了,以至於會令整個樂團停擺,甚至會影響他們演奏古典音樂。整個樂季的所有曲目都要安排足夠時間排練,而不能只練新曲目。有些樂團排上一整個系列的當代音樂曲目,但承擔的風險是——音樂會上座率只有一半。

給一場音樂會或一組音樂會定下主題,是比較吸引人的做法,比如可以是貝多芬作品系列、或馬勒作品系列、抑或當今在世作曲家作品系列。若指揮有心打造樂團演奏某類樂曲的風格,這類系列策劃是比較有用的。如果指揮對某位作曲家作品的詮釋頗為有名(或者想因此出名的話), 這類系列策劃更是有用。指揮也有責任傳播在世作曲家的作品,這能讓作曲這門藝術活力永駐。

樂團的樂手和觀眾一樣,也需要曲目口味的平衡,還需要有激發創造力的挑戰以及能讓他們保持新鮮感的新曲子。傑出的獨奏家和客座指揮會啟迪他們,而參與一些大場面(如馬勒的“千人交響曲”)也能使他們有所期待。曲目若混搭得當,是很健康的,而且有助於提升樂團的水準。

曲目安排得更多樣、更冒險也是可以的,如果指揮想與眾分享一點冒險精神的話——舊金山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邁克·提爾森·托馬斯(Michael Tilson Thomas)做到了這點,其策劃的音樂會曲目可以為證,但如果一個城市的風氣更保守、指揮的個人魅力不夠大的話,他將遇到更大挑戰。

【翻譯:譚譚(譚爍)


相關閱讀
指揮這一行(一)——與樂團管理層的關係
指揮這一行(二)——協奏的藝術
指揮這一行(四)——作曲家
指揮這一行(五)——歌劇


*克里斯多夫·席曼(Christopher Seaman, 1942-)早年曾擔任英國倫敦愛樂樂團的定音鼓首席,之後被任命為英國廣播公司(BBC)旗下蘇格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其以指揮身份活躍於國際樂壇長達四十餘年,目前是美國紐約羅切斯特愛樂樂團(Rochester Philharmonic Orchestra)終生桂冠指揮。本篇譯自席曼2013年著作《指揮這一行(Inside Conducting)》(p.208-209,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 譚譚演譯
用內容,成就觀眾的你、藝術的真、票房的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