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圓

歌劇《紅樓夢》的委約創作由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傳龍基金會提供資助。

此篇報導,首見於2017年2月美國卡爾頓學院院刊 《Carleton College Voice》,作者為該刊副主編凱拉·麥克格雷迪 (Kayla McGrady)。本文發表時,正值歌劇《紅樓夢》舊金山世界首演之後、香港藝術節巡演之前。

歌劇《紅樓夢》發起者之一林壁珠女士 (Pearl Lam Bergad) 正是卡爾頓學院校友,因此作者著重於她為實現這部歌劇所作的努力,其中道出不少幕後故事,成為下篇訪稿《林壁珠談歌劇〈紅樓夢 〉》的背景補充。

本篇中文翻譯已獲得作者授權,英文原作可點擊此處閱覽。

譚譚(譚爍)

紅樓夢圓

作者:凱拉·麥克格雷迪 (Kayla McGrady)

  → The Original English Text

20169月10日,林壁珠坐在舊金山戰爭紀念歌劇院,靜候大幕的開啟。她將要欣賞到的是改編自18世紀曹雪芹所撰小說《紅樓夢》的同名歌劇首演。

翌日,《舊金山紀事報》以“觀感之豐腴”盛讚這部耗資達三百萬美元的製作,《洛杉磯時報》則譽之為“音調百轉千迴,有如奇險雜技”。獲業界好評,實屬欣慰,不過這部歌劇的上演對林壁珠而言意義遠非如此,若簡言概括,此《夢》實為“圓夢”。

《紅樓夢》可能是史上評價最高的中文小說了,它在中國大陸乃至林壁珠祖籍所在地香港均有廣泛影響——甚至成為“紅學”(即一門專以研究該小說的學科)的發端。“其中人物我們都知道一些,因為大家都能談上幾句,” 林壁珠說。該小說運筆細緻入微,且始終圍繞著一對結下仙緣的戀人——即以不幸告終的女主角(黛玉)和敢與傳統抗爭的男主角(寶玉)。二人身處塵寰,卻只求嘆愛詠詩。小說結局之悲,為當時中國文壇之罕見,同樣異乎尋常的,還有作者對眾多女性的豐滿刻畫——尤其當考慮到作者身為男性這一事實時。“這是一個非常動人、讓人耽悅其中的故事,”林壁珠說。

她已經記不起自己初讀《紅樓夢》是什麼時候了,但對頭一次生出歌劇《紅樓夢》的點子,林仍然記憶猶新。大約15年前,在與美國朋友琳達·荷謝爾 (Linda Hoescher) 聊天時,林壁珠驚喜得知對方也讀過《紅樓夢》,而且也深愛這部小說。這一厚達2500多頁、囊括400多個人物的著作,雖在中國地位空前,但在美國鮮有人知。當時荷謝爾剛退休不久,而她此前任職的美國作曲家論壇 (American Composers Forum)正是一位於明尼蘇達州府聖保羅、以推廣當代音樂創作為己任的組織,因此也不難猜想林與荷謝爾的聊天接著會轉到以《紅樓夢》為材將成就何等歌劇之類的話題去了。

而這一話題聊到此處,也本該就此打住了罷,誰知四年過後,林壁珠再次提出了歌劇《紅樓夢》的想法。這一次的談話對象換成了朱黎慧明女士 (Ming Li Tchou)——當時朱女士剛在明尼阿波利斯創立傳龍基金會不久,她覺得林的提議是將這部中文經典推介給美國觀眾的絕佳方式,因此決定給予支持——儘管彼時基金會仍處於雛形階段。而獲得基金會支持的林,則再次找到荷謝爾及其在美國作曲家論壇的舊相識們,以求進一步幫助。

自那時開始,林壁珠推進歌劇實現之路,有如小說《紅樓夢》所具有的史詩般色彩。新增參與者也逐漸增多,包括已退休的前明尼蘇達歌劇院院長凱文·史密斯 (Kevin Smith)。他被美國作曲家論壇徵召,以利用他在歌劇界的人脈來廣佈消息。“當大衛·高克利(David Gockley,彼時任舊金山歌劇院院長)聽聞後,立即有了實現它的衝動,”林壁珠說。

從左至右:傳龍基金會執行總監林壁珠、傳龍基金會創始人朱黎慧明、美國舊金山歌劇院院長大衛·高克利(攝於2016年9月10日歌劇《紅樓夢》舊金山世界首演) © Drew Altizer

千頭萬緒的事兒就此一樁樁開始了。林壁珠和傳龍基金會先是花了兩年時間來協助高克利尋找合適的作曲和編劇——最終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首位駐團作曲家盛宗亮 (Bright Sheng) 和托尼獎得主黃哲倫 (David Henry Hwang) 被高克利相中。與此同時,林壁珠還與基金會一道確認那些能為歌劇委約提供支持的捐贈者——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基金會的活動範圍大都限於明尼蘇達州境內,即使遇到有心捐贈的,他們也不大願意為了遠在加州的一部歌劇買單。許多與基金會有往來的人士,甚至連小說《紅樓夢》都未曾聽說,為此林壁珠特地主持多場主題午宴進行推廣。

歌劇《紅樓夢》作曲盛宗亮和聯合編劇黃哲倫在傳龍基金會(攝於2011年8月)© Chinese Heritage Foundation

她的堅持,終獲回報。當盛宗亮和黃哲倫將這一巨著濃縮成兩個半小時的愛情傳奇時,捐贈榜單上已有160人,其中幾位還是林壁珠在卡爾頓學院的同學,而這一規模幾乎可比赴舊金山參加首演式的明尼蘇達代表團。

今年三月(即2017年3月——譯者注),歌劇《紅樓夢》將再度搬上舞台,而這一次是香港藝術節。能在家鄉觀賞到這部歌劇,林壁珠激動不已,這一舊金山的豪華製作,確實有讓她懷念的東西。“對觀眾而言,歌劇《紅樓夢》是一種文化層面的體驗,”林壁珠說,“身為外國人,一樣能夠欣賞它。”

這正是將小說搬上舞臺的意義所在。打從最初,林就希望該歌劇以英文來演唱,而非中文。合乎美國當代觀眾的口味,要優先於對原著的忠實——對歌劇的這一定位,是她與團隊成員有意而為之的。林相信他們的這一目標已經實現。在舊金山首演次日上午,當她與昔日卡爾頓學院的同學相會時,他們急盼著去探討歌劇角色的行為動機,還有關於小說的各個話題。他們,已沉迷其中了。

歌劇《紅樓夢》2016年9月舊金山世界首演劇照 © San Francisco Opera/Cory Weaver

為了歌劇化呈現,原著情節可能有所犧牲,但林壁珠相信,小說所體現的精神已赫然貫穿歌劇始終。“每一次對《紅樓夢》進行藝術上的重塑——不論是以芭蕾也好、以歌劇也好、還是以電視劇形式也好,都會使這部小說更受親睞,”林壁珠說,“能助其傳播並見其影響力日益深遠,對我而言已超出了一般的人生體驗。”

【翻譯:譚譚(譚爍)


© 譚譚演譯
用內容,成就觀眾的你、藝術的真、票房的喜


 其他相關文章:
《琴台9.23:一場歌劇〈紅樓夢〉的旁觀》
Qintai 9/23: Being an Onlooker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舞的形——歌劇〈紅樓夢〉彩排系列之一》
《“小咪”梳妝——歌劇〈紅樓夢〉彩排系列之二》
《“冷面笑匠”的燈哲學——歌劇〈紅樓夢〉彩排系列之三》
《不能看見的秘密——歌劇〈紅樓夢〉彩排系列之四》
《舞臺進行時——歌劇〈紅樓夢〉彩排系列之五(訪稿全文)》
《臨“巡”密密縫——歌劇〈紅樓夢〉彩排系列之六》
《黑後臺的“白襯衫”——歌劇〈紅樓夢〉彩排系列之七》
《一條歌劇真理——〈紅樓夢〉彩排系列終篇》
“To Bring Our Beloved Chinese Novel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Non-Chinese World. ” — Pearl Lam Bergad Talks About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將這部受眾人親睞的小說帶到華人外的世界,並使之獲得矚目。”——林壁珠談歌劇〈紅樓夢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