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凡妮莎(Vanessa)》誕生始末

1958年《凡妮莎》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謝幕(右三為作曲家塞繆爾·巴伯,右四為編劇梅諾蒂) © Metropolitan Opera Archives

歌劇《凡妮莎(Vanessa)》誕生始末

作者:理查德·孔拉德(Richard Conrad)*

1958年1月15日【1】,塞繆爾·巴伯(Samuel Barber)的第一部歌劇《凡妮莎》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而此時,巴伯已年近48歲。

身為作曲家,巴伯在年紀輕輕之時就曾取得成功——1930年代晚期,他就曾憑藉出色的管弦樂作品成名,而對聲樂的熱愛(他曾在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聲樂,並嚴肅考慮過是否走職業歌唱家之路),亦激發他寫出大量歌曲,其中許多成為當今演出的標準曲目。巴伯自6歲時起就意欲投身歌劇創作,那一年他被帶到大都會歌劇院觀看威爾第(Verdi)的《阿依達(Aida)》,擔任主演的有卡魯索(Enrico Caruso),還有巴伯的阿姨、飾演埃及公主阿姆內瑞絲(Amneris)的露易絲·荷馬(Louise Homer)。有些令人費解的是,巴伯自己譜寫歌劇竟需要如此長期的醞釀,儘管他9歲時就曾嘗試創作《玫瑰樹(The Rose Tree)》(一部未完成的歌劇,劇本由巴伯家的愛爾蘭裔廚子所寫),而且早在1934年巴伯就曾表示有興趣創作一部基於美國劇本的歌劇。1942年,巴伯曾有機會創作兩部歌劇——其一是來自大都會歌劇院的委約,但巴伯拒絕了,原因是歌詞已提前敲定,而巴伯覺得不太適合譜曲;另一委約來自謝爾蓋·庫塞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他希望巴伯為伯克郡音樂節(Berkshire Festival)寫一部室內歌劇——巴伯接受了,而且詩人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也最終同意撰寫劇本,但他們兩人在戰爭時期過於忙碌,致使這部室內歌劇終未誕生,巴伯最後交付的是一部合唱與交響樂作品《齊克果的祈禱者(The Prayers of Kierkegaard)》。

二戰後,大都會歌劇院再次找巴伯合作,於是,巴伯開始尋找新的編劇。他先後聯繫了桑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詹姆斯·艾吉(James Agee)和斯蒂芬·斯班德(Stephen Spender),但這一歌劇項目未引起他們任何人的興趣。1952年,巴伯的終生密友兼伴侶梅諾蒂(Gian Carlo Menotti)提出可以為巴伯寫劇本。梅諾蒂自己就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歌劇作曲家,曾寫過《阿梅利亞赴舞會(Amelia al Ballo)》、《老處女與小偷(The Old Maid and the Thief)》、《電話(The Telephone)》、《靈媒(The Medium)》、以及《領事(The Consul)》,不過,他此前僅僅為自己的歌劇寫過劇本。其實,梅諾蒂和巴伯的這一合作方式——即由一位作曲家為另一作曲家撰寫劇本——很可能是自19世紀末博伊托(Arrigo Boito)和威爾第如此合作過後的首次。伊莎·丹尼森(Isak Dinesen)所作的《七個哥特故事(Seven Gothic Tales)》已被定為該歌劇的藍本,但巴伯足足等了兩年才拿到第一幕第一景的歌詞。他於1954年夏季開始譜曲,並苦求他的搭檔再多寫一點,但是忙於社交和其他作曲項目的梅諾蒂未能有精力顧及劇本。失望至極的的巴伯只好下了最後通牒——除非拿到完整劇本,他將不再寫一個音符了。巴伯日後為《歌劇新聞》寫道:“我的這一戰術獲得極大成功,這讓他(梅諾蒂)緊張起來,他每天上午坐在地中海邊的一塊岩石上奮戰,一直寫到夏季結束,我覺得這可能是他完成得最漂亮、最精琢的劇本了。”

巴伯(左)和梅諾蒂(右)在紐約“摩羯宮”的家中(攝於1950年) © GETTY

巴伯自此開始專注於《凡妮莎》的創作——這一歌劇名字是1956年冬天當大都會歌劇院要對外宣布製作該歌劇時,巴伯從一本名叫《怎樣為您的孩子取名》的書中挑選的。1957年10月,巴伯從頭到尾演奏(並自己演唱)了大樣給大都會歌劇院各領導以及總經理魯道夫·賓(Rudolf Bing)聽,他們隨即開始討論選角事宜來。巴伯還為此在大都會歌劇院觀看了許多演出——即那些可能適合擔任《凡妮莎》中各角色的歌手的演出。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當時正當紅,她是巴伯鍾意的“凡妮莎”人選。巴伯邀請她至“摩羯宮”的家中(巴伯與梅諾蒂在紐約州芒特基斯科的家),並演奏給她聽,但卡拉斯不為所動,她覺得“艾瑞卡(Erika,即凡妮莎侄女)”這個角色的戲份要比“凡妮莎”重,因此不考慮出演。最後確定的女主角是奧地利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英國格萊德伯恩歌劇節的簽約女高音、來自南斯拉夫的明星瑟娜·尤瑞納克(Sena Jurinac),出演《凡妮莎》也將是她在大都會歌劇院的首秀。尤瑞納克是一位抒情女高音,以詮釋莫扎特作品而聞名,她同時也是一位非凡的語言學家,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瑞典男高音尼古拉·戈達(Nicolai Gedda)的英文也很好,巴伯曾在巴黎看過他的演出,覺得他是男主角阿那托爾(Anatol)的完美人選。其他主要演員如羅薩琳德·伊利亞絲(Rosalind Elias)、熱吉娜·勒斯尼克(Regina Resnik)和喬治奧·托茲(Giorgio Tozzi)都是美國人,而且都是多年任職於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員。《凡妮莎》首演安排在1957/1958演出季,指揮是迪米特里·米特羅普洛斯(Dimitri Mitropoulos),梅諾蒂擔任導演,來自英國的設計師塞西爾·比頓(Cecil Beaton)任佈景和服裝設計——比頓此前為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設計的服裝因極為成功,曾引發過一陣潮流。

指挥迪米特里·米特羅普洛斯與大都會歌劇院交響樂團在彩排《凡妮莎》 © Metropolitan Opera Archives

巴伯於1957年夏季赴意大利,與指揮米特羅普洛斯商討配器事宜,他還分別在羅馬以及維也納指導了歌手羅薩琳德·伊利亞絲和尤瑞納克。當年秋季,佈景和服裝製作、以及歌劇院的樂隊彩排均已開始。至12月初,一切都在按部就班進行,然而就在此時,尤瑞納克發來消息,說生了病,需要取消演出。不難想見當時參與此項目的所有演職人員該有多麼絕望。正當大家討論推遲首演日期時,一位和眾多歌手有來往的媒體人埃德加·文森特(Edgar Vincent)聯繫大都會歌劇院的統籌負責人馬克思·魯道夫(Max Rudolf),並為他推薦了一個能“力挽狂瀾”的人——伊琳諾·施德柏(Eleanor Steber)。“她本該是第一選擇,”文森特說。施德柏已在大都會歌劇院唱了15年,此前她常常出面“救場子”。前一樂季她未參加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主要是由於在劇目選擇上她和總經理魯道夫·賓鬧了矛盾,而且另一個事實是,她的報酬要比歐洲來的歌手低很多,即使她們飾演的是同一角色。當年9月,施德柏雖然憑藉在新製作《唐璜(Don Giovanni)》中飾演唐娜·安娜(Donna Anna)一角而成功復出,但她內心仍然覺得賓有意將她暗中踢出歌劇院。

早在十年前,巴伯和施德柏就因《諾克斯維爾:1915年之夏(Knoxville: Summer of 1915)》結緣,而有過一次歷史性合作,這一作品是由施德柏委約創作的,而且她與波士頓交響樂團進行了該作品的首演。這背後還藏著一層關係,即施德柏的聲樂老師威廉·L·惠特尼(William L. Whitney)早年也教過巴伯的阿姨露易絲。當施德柏與巴伯一起試唱了《凡妮莎》之後,她覺得“這一聲部是專寫給我的”。的確,如果聆聽首版演員演唱的錄音,很難不會相信每個音符都是為施德柏那高亢的女高音量身定做的。離首演只剩五個星期,而施德柏要在這段時間學會難得可怕的唱段,她傾全力依仗所有可用的聲樂以及音樂界資源,而且她的大部分演出行程也都重新排期,但是她還是應約參加了很多事先定下的活動,如她一年一度的“火石聖誕之聲”電視節目。在這所有事務之外,施德柏竟然還宣布了她要結婚的訊息。巴伯擔心她太過分心而毀了這部歌劇,懇求她在首演之後再說,但施德柏熱切的宣告,如果不結婚,“那歌劇也就告吹!”就這樣,她按期舉辦了婚禮,巴伯和梅諾蒂還將“摩羯宮”的房子借用給她,以便她度一個快節奏的蜜月。

《凡妮莎》首演男女主角:尼古拉·戈達(Nicolai Gedda)和伊琳諾·施德柏(Eleanor Steber)

首演之時,這部新歌劇以及英雄般的女主角令眾人歡欣,門票一售而空,觀者名流雲集。巴伯的音樂、梅諾蒂的劇本以及整體製作均獲媒體大讚,而施德柏完成了這一幾乎不可能的任務,所有人——包括魯道夫·賓在內——都為之欣賞、稱讚。其他主演如伊利亞絲、勒斯尼克和托茲、以及指揮米特羅普洛斯都獲得高度表揚。整個樂季,《凡妮莎》場場滿座,還奪得1958年的普利策獎,且至次年樂季,依舊在大都會歌劇院上演,之後還在年度春季巡演中,亮相巴爾的摩和波士頓。首演後的第一個夏季,《凡妮莎》在奧地利薩爾茨堡音樂節亮相,成為該音樂節史上上演的第一部美國歌劇,在薩爾茨堡的演出幾乎保留了首演版演員陣容,而且也保留了梅諾蒂的導演和比頓設計的佈景和服裝。雖然公眾極為認可,但德國和奧地利的媒體組織聲討,給出了一些惡毒的評語——儘管他們對演員有所表揚,尤其是施德柏和戈達。

《凡妮莎》主創和主演在歐洲首演地薩爾茨堡音樂節合影 © Metropolitan Opera Archives

1961年,梅諾蒂將《凡妮莎》帶到了他創辦的意大利斯波萊托音樂節。1978年,大都會歌劇院复排了該歌劇,巴伯為此對曲譜作了一些修改。當時施德柏早已離職多年,因此領銜主演的是美麗的瑪麗·科斯塔(Mary Costa),但可惜她未能演繹到位,儘管巴伯為了將就她而將第二幕高難度的花腔詠嘆調刪除了。此後,《凡妮莎》暫別舞台十年,然後在梅諾蒂的指導下再度复排,這次是作為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斯波萊托音樂節的劇目,而且是英文版,並錄製了視頻在公共電視台播放。《凡妮莎》此後還曾在華盛頓、聖路易斯和西雅圖上演,近年來還登上過達姆斯塔特、倫敦、蒙地卡羅以及紐約的舞台。

【翻譯:譚譚(譚爍)


*作者理查德·孔拉德(Richard Conrad,1935~2019) 為美國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兼劇院經理人,本文選自他為拿索斯(Naxos)唱片公司《凡妮莎》CD所寫的介紹。英文原文可點擊此處閱覽。


【1】此處英文原文為1958年1月23日,系筆誤,《凡妮莎》首演日期為1958年1月15日,譯文已作訂正。


© 譚譚演譯
用內容,成就觀眾的你、藝術的真、票房的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