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作曲家、“聲音書法家”周文中辭世,享年96歲

作曲家周文中在紐約西村家中 © ANDREW RENNEISEN/THE NEW YORK TIMES
作曲家周文中在紐約西村家中 © ANDREW RENNEISEN/THE NEW YORK TIMES


一代作曲家、“聲音書法家”周文中辭世,享年96歲
Chou Wen-chung, Composer and Calligrapher in Sound, Dies at 96


作者:柯日娜·達·馮瑟卡-沃爾黑姆
By Corinna da Fonseca-Wollheim

(原載於《紐約時報》 2019年10月29日


周文中是一位作曲家、教育家、也是文化外交家,他曾親授一群來自中國的作曲家,後者均各自成名並獲得大獎。周也是美國現代主義重要人物愛德格·瓦雷茲(Edgard Varèse)傳世作品的照料人。本週五(2019年10月25日),周文中先生在曼哈頓家中逝世,享年96歲。

周文中的兒子周疏旻確認了這一死訊。

周文中留下的作品相對較少,但在這些細緻入微而優雅的作品中,處處泛動著情感。周主要為西方樂器譜曲,但他會使樂器在某些音上作調整,以適應中國音樂中微分音的張與弛。

在《漁歌》(1965)這首為多種樂器而作的作品中,周文中利用銅管樂器起伏的音色製造出動人的傷感;而在《絃樂四重奏第一號之小廣板》(《浮雲》)這部作品中,淒婉的大提琴有如再現中國弦樂二胡之音,融入在愁緒萬千而嚴苛的現代主義曲譜中。

打擊樂手兼指揮家史蒂文·席克(Steven Schick)在電話採訪中說,周文中將各色各樣、起影響作用的因子混入為一,從而產生專屬於他自己的音樂語言。“很難分開說哪一個因素來源自哪裡,因為這種融合太具原創性,”他說,“聽起來不像拼接的音樂。”

回顧周先生的職業生涯,有很長一段時期作曲工作是讓位於其他職責的。他曾經擔任瓦雷茲的助理,協助編輯樂稿。他還創建了文化外交的新渠道,這主要通過他於1978年創辦的美中藝術交流中心來實現的,西方古典樂壇的一些明星——如帕瓦羅蒂(Luciano Pavarotti)和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正是通過此渠道被引入中國。

周文中在瓦雷茲位於紐約的工作室 © chouwenchung.org
周文中在瓦雷茲位於紐約的工作室 © chouwenchung.org

周文中還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帶過一批學生,其中許多都長於中國,而且是長於文化大革命時期那片藝術焦土之上,他們都想接力拿下振興新音樂這一棒——在中國,也在美國。譚盾正是其中之一,他憑藉《臥虎藏龍》的配樂奪得奧斯卡獎;還有盛宗亮,他曾獲得過麥克阿瑟基金會資助(即俗稱的“天才資助”);此外還有周龍,他是普利策獎獲得者。

“他是中國當代音樂的教父,”譚盾在一次採訪中說。他回憶起1986年第一次跟周先生上課的情景。他說,那節課上了五個小時,提及了中國古代先賢老子的哲學思想、聲音中的陰陽交替、以及如何打通學術音樂與民間傳統的隔膜。

譚盾說,那時“ 只有他能夠鞭辟入裡的分享中國傳統哲思,又能將我們帶到一個嶄新世界。正是他給我們構築了夢想。”

對於他的中國學生而言,周先生是“文人”的最佳典範,他還敦促學生們探究中國的古典詩詞和書法。

周文中生於1923年7月28日中國東北部煙台市的一個書香之家, 在七個子女中排行老三。其父親是交通部官員,母親是家庭主婦。

因心臟問題,周文中只能在家接受私塾教育直至11歲,由師長和父親教授他吟詩作畫,他有時也會偷偷溜進家族的藏書室裡,那兒存放著西方文學譯著,但他被禁止讀這些書。

周家搬過好幾次,最終在上海定居下來。周文中15歲時,日軍入侵,這迫使周家在法國租界尋求庇護,這時周文中也開始在上海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

然而他之後入讀的是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系。周文中後來解釋說,那是因為他害怕戰時政府強迫音樂家為政治宣傳服務的緣故。

1941年日軍進駐上海,家人催促周文中逃往非佔領區,以便逃脫徵兵。

此後四年,周文中流離失所,最終在重慶安頓下來,他也在當地念完了民用工程學,並獲得學位。周文中後來曾談到當年目睹的戰爭慘狀:河中漂浮的屍體、殘缺的肢體從燃燒的巴士上掉落、老百姓一臉絕望的死死拽著火車。

“某種程度上而言,”周文中的兒子周疏旻說:“他有心讓音樂治愈他自己。”

周文中1946年獲得耶魯大學獎學金赴美國攻讀建築,但幾週後他就棄學了,轉而就讀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深造音樂,當時他主要的作曲老師是鋼琴家、作曲家兼指揮家尼古拉斯·司洛尼姆斯基(Nicholas Slonimsky)。

1949年周文中在紐約拜瓦雷茲為師,他們的師徒關係逐漸演變成相互扶持。瓦雷茲開創性的作品《沙漠》的手稿就是由周文中謄抄的。

但二人之間也會有暴風驟雨的時候。瓦雷茲脾氣陰晴不定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對周文中慢得要命的工作進度失去了耐心,竟要周在他自己的譜子上撒尿。

還有捷克交響樂作曲家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Bohuslav Martinu),他的反應也足令人氣餒,對於周文中建構在中國五聲音階上的賦格曲,他只給出了一個冷冰冰的詞——“為什麼?”

不過,周文中甜美誘人的《風景(Landscapes)》贏得了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的心,後者於1953年在舊金山指揮了該作品的首演。

1954年周文中獲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學位,1964年他返校執教,之後將民族音樂學納入到執教課程。

1962年周文中與鋼琴家張易安結婚,張於2016年辭世。除了兒子周疏旻,周文中還有一個兒子,叫周淥岩。周文中仍有一個哥哥周文正(音譯)以及妹妹貝麗·周(Belle Chow)在世,此外他還有三個孫子孫女。

直至逝世,周文中都住在紐約西村一棟曾經屬於瓦雷茲的聯排別墅裡,牆上掛著的瓦雷茲畫像滿臉陰沉。房子裡處處是古董、世界各地的樂器、以及一些加框裝裱好的周文中的書法作品。

書法這一藝術形式,對周文中的作曲起著關鍵作用。作曲家梁雷曾編輯過周文中著作的中文版,他回憶道,周文中喜歡向學生拋出的一個問題是:當線非線時,究竟為何時?

“如果你想像成鉛筆或鋼筆畫出來的線,那這個問題幾乎是荒誕不經的,”梁雷說,“但如果這根線是由毛筆畫出來的,那這條線當然不僅僅是線,它是情感,是一種表達,它有維度,甚至含有對位。他實質上使自己成為了一個聲音書法家。”

【翻譯:譚譚(譚爍)


© 譚譚演譯
用內容,成就觀眾的你、藝術的真、票房的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