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玩偶

西爾葉·維瑟(Sirje Viise)與她的《歌劇玩偶》© Sirje Viise

*本篇已發表在《歌劇》雜誌(上海歌劇院主辦的中國唯一經典歌劇藝術月刊,2019年5月號/總第286期),可點擊此處購買紙質版。


歌劇玩偶

 作者:譚譚(譚爍)

→English version

“過去一年至一年半以來,技術上的進步,使電視攝影機能靈敏捕捉到歌劇演出中的燈光變化了,”1976年克爾林·金(Kerryn King)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金所在的美國德士古公司(Texaco)此前數十年來一直贊助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電台節目,當1976年歌劇電視直播在技術上成為可能之後,他們立即追加20萬美元用以資助一檔新的電視節目《來自大都會現場(Live from the Met)》。1

1977年3月15日,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在美國公共電視台(PBS)進行了同步直播,這也是《來自大都會現場》的第一集。

那時,西爾葉·維瑟(Sirje Viise)還是個孩子,電視中直播的歌劇一路伴隨她整個童年,這後來影響到她對歌劇的印象,即歌劇中不僅有唱歌、演戲,還有男女主持人、廣告放送、以及滿頭大汗的歌手在幕間休息時接受採訪。

西爾葉成長於音樂世家,從小立志成為一名歌劇演員。為了追尋夢想,她移居到了德國,而據Operabase.com(“歌劇基地”)網站的數據統計,德國是世界上歌劇上演率最高的國家。

可正是在這個歌劇大國,西爾葉開始對她一直嚮往的歌劇藝術產生種種疑問:為什麼外表光鮮比經驗和才華更重要?為什麼音樂學府明知歌劇人才市場早已飽和,卻依然不停的招納新生?為什麼白人演員可以滿臉塗黑來飾演黑人角色,而黑人演員卻無法擁有同等機會去飾演白人角色?為什麼歌劇中經常出現教堂場景?為什麼作曲家常將男性角色寫成女聲演唱?為什麼嗓音要由Fach(德國聲部劃分體系)來決定?詠嘆難道不做作嗎?劇情難道不荒謬嗎?歌手們除了順從作曲家寫的的樂譜和導演給的指示外,還能指望什麼呢?除了在劇場裡被消耗一空,還能希冀什麼呢?……

對這些問題思索越深,西爾葉對歌劇的懷疑也越深,這逐漸促使她接觸當代藝術,正如她回顧時所說:“我出自嚴格的古典藝術背景,也曾一直認為那就是我將來要從事的……但為了在那個圈子裡安身立命,你得受得了許多烏煙瘴氣的東西……我絕不會因為是一名古典歌劇的歌手以及因為喜歡歌劇,而永遠停滯在那種環境裡,我決定衝破它。”

這些年來,西爾葉一直在創作自己的當代藝術,其中有些是作為柏林先鋒樂隊“鳳凰16 (PHØNIX16)”的主唱,有些是以獨立藝術家身份進行的。2017年12月,由丹麥國家藝術基金會資助、首演於哥本哈根綿羊302劇場(Teater Får302)的《歌劇玩偶(Dolls)》,就是西爾葉彼時最大的獨立製作項目,亦是她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節點。

芭比娃娃飾歌劇玩偶 © Sirje Viise 

“歌劇玩偶”這個詞,是西爾葉用來形容歌劇演員的,暗含“外表光鮮,內心空虛”之意,而《歌劇玩偶》的演繹,則借用了《來自大都會現場》的直播形式,其中含有23集與聖誕或冬天有關的歌劇節目(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胡桃夾子》以及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亦包含在內)。西爾葉根據傳統歌劇中固有的四大女性類別——女神型、處女型、母親型和娼婦型——將這23部歌劇依次排序。她自己不僅設計了所有佈景、道具和服裝,還飾演其中所有角色。打從創意之初,《歌劇玩偶》就有意對歌劇傳統進行顛覆。如西爾葉所言:“如今,在如何保有歌劇、如何振興歌劇上,已投入大量精力,但我覺得方向是錯的——只有讓歌劇自身不斷進化,才能使之振興。我們將過多力氣花在了‘應該讓歌劇如何如何’,而‘應該如何’卻意為‘曾經如何’——這是我對歌劇藝術持有的一個主要批評觀點……我認為我們並沒有找到前進的路。”從這層意義而言,《歌劇玩偶》不僅僅是西爾葉大秀歌喉、畫功、舞姿、演技的秀場,更是她的一次大膽嘗試,旨在為這一陳舊的藝術形式尋得一條新路。

例如,《歌劇玩偶》中對劇情的處理並非死守劇本,很多時候結尾是被改寫了的:《魔笛(The Magic Flute)》中的帕米娜是一個外星人,她最後懷了身孕,還生了孩子;《阿瑪與夜訪者(Amahl and the Night Visitors)》中,阿瑪將拐杖獻給三位國王後立即死去;《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中,咪咪變成了吸血鬼並殺死了她所有的朋友,等等。政治和社會話題也可以成為劇情的素材,如針對大量性侵指控以及“米兔運動(#metoo)”的興起,《歌劇玩偶》中插播的許多化妝室採訪,都涉及了性醜聞。西爾葉還會公開揶揄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即使這會冒犯那些持不同政見的觀眾。

化妝間採訪場景 © Sirje Viise

在懂戲人的眼裡,《歌劇玩偶》總體而言,稱得上是由一系列歌劇故事轉化而成的戲劇,並融合了即興劇場、編作劇場、導演劇場、荒誕派戲劇,單口喜劇、行為藝術等藝術元素。對於歌劇迷——尤其是上了一定年紀的歌劇迷而言,《歌劇玩偶》可能會讓他們想起安娜·魯塞爾(Anna Russell)的聲樂喜劇,因為兩者都是單人表演,而且都是從現實角度拿歌劇開涮。不過,《歌劇玩偶》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真真實實的在迷你舞台上用芭比娃娃將歌劇復現,並對故事情節進行戲劇化的重構而非分析。此外,《歌劇玩偶》並不只是針對劇情,它對整個歌劇工業都進行了嘲諷——從年齡歧視到種族主義,從選角潛規則到資金不足,從宗教宣傳到政治立場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歌劇玩偶》中各種諷刺雖然能引來嘻嘻哈哈的笑,但它並非只為娛樂,而是有意揭發個中的偽善,並引發人們思考自身看待藝術的角度。

“我愛它,也恨它,”西爾葉道出了她對歌劇的矛盾之情。在《歌劇玩偶》中,她一邊刻薄無情的嘲諷、一邊真實動人的演唱,這正印證了她的“愛恨交織”。從2017年12月1日到23日,西爾葉每晚上演一台新歌劇,扮演其中所有主要人物,並演唱其中所有經典段落。那純美而敏捷的嗓音撥動著所有人的心弦,而觀眾也總會把掌聲獻給她的歌喉。每當演唱開始時,身著聖母瑪利亞袍服的西爾葉,彷彿倏的從一個激昂的歌劇抨擊者變成神聖的歌劇信徒。不論是花腔高音也好,男低音也好,均引來同樣共鳴;不論是英語、意大利語、德語、法語、俄語、抑或是捷克語,均飽含款款深情。或許,只有聆聽了西爾葉的現場演唱之後,才能真正理解她對歌劇的愛——那份令她從美國、到德國、再到《歌劇玩偶》的愛。

《歌劇玩偶》草圖之一 © Sirje Viise

1977年,當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製作的《波西米亞人》在電視上直播的時候,西爾葉還不知道,若干年後她也會製作同一部歌劇,而且會在實驗劇場演給一群大多數不聽歌劇的觀眾。

“我之前從未聽過歌劇。她的表演讓歌劇看起來不那麼複雜了,所以你能看懂,”一位26歲的計算機系大學生在看完一場《歌劇玩偶》後評價道,“假如只聽這部歌劇的原版,我可能不會明白其中所有的細枝末節,但是她一個人就能演得非常明白。下次,當我去聽平生第一部真正的歌劇時,今天的這台演出會起到幫助。”

這樣的評價,西爾葉是喜歡的,儘管她的部分本意是要將歌劇世界裡的那些“渣事”一一曝光,以搗毀歌劇的那種清高,並將其從博物館陳列展品般的那種死板中拯救出來。

這種“既毀之,又救之”的嘗試,是成功的,而且同時引發逆火效應,讓《歌劇玩偶》和歌劇本身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於此,作為一名觀者,我很樂見。


© 譚譚演譯
用內容,成就觀眾的你、藝術的真、票房的喜


1. Fraser, C. Gerald. “First Live Telecast of a Met Opera Made Possible by $200,000 Grant.” The New York Times, 10 Dec. 1976, https://www.nytimes.com/1976/12/10/archives/first-live-telecast-of-a-met-opera-made-possible-by-200000-grant.html. Accessed 9 November 2018.


本文獲得丹麥國家藝術基金會與綿羊302劇場的支持。


《歌劇玩偶》
Dolls

一、女神型 GODDESS
1.《魔笛》The Magic Flute (莫扎特 Mozart)

2.《雪姑娘》Snow Maiden(里姆斯基-柯薩科夫 Rimsky-Korsakov)
3.《灰姑娘》Cendrillon(馬斯奈 Massenet)

二、處女型 VIRGIN
4     《瓦利》La Wally(卡塔拉尼 Catalani)

5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多尼采蒂 Donizetti)
6      《麥琪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康特 Conte)
7      《圖蘭朵》Turandot(普契尼 Puccini)
8      《后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莫扎特 Mozart)
9      《葉甫金尼·奧涅金》Eugene Onegin(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10    芭蕾《胡桃夾子》Nutcracker(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三、  母親型 MOTHER
11   《阿瑪和夜訪者》Amahl and the Night Visitors(梅諾蒂 Menotti)

12    《顏奴花》Jenufa(雅那切克 Janáček)
13    《維特》Werther(馬斯奈 Massenet)
14    《唐·卡洛》Don and Carlo(威爾第 Verdi)
15  《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普羅科菲耶夫 Prokofiev)
16  《糖果屋》Hänsel und Gretel(漢普汀克 Humperdinck)
17  清唱劇《彌賽亞》The Messiah(亨德爾 Händel)

四、娼婦型 WHORE
18   《茶花女》La Traviata(威爾第 Verdi)

19    《凡妮莎》Vanessa(巴伯 Barber)
20   《露露》Lulu(貝爾格 Berg)
21  《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普契尼 Puccini)
22  《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施特勞斯 Strauss)
23  《耶穌超級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韋伯 Webber)

聖誕快樂CHRISTMAS!
24   節日狂歡 Holiday Extravaganza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